当前位置:纳米汗蒸推广中心花草赵效庆:种牡丹从牡丹籽中提取食用油1亩赚32万
赵效庆:种牡丹从牡丹籽中提取食用油1亩赚32万
2023-07-16

很多人都知道洛阳牡丹天下闻名,其实全世界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进出口基地在山东菏泽。多年来,菏泽人种植牡丹都是为了赏花卖花,一个叫赵效庆的人却另辟蹊径,想从牡丹籽里面提取牡丹油,而且他一琢磨就是8年时间。

敢为人先:老花农改良牡丹种植模式

菏泽人种植牡丹都是遵循老套路:首先是不给牡丹浇水,靠自然雨露;其次是不给牡丹施肥,完全依靠大地的滋养;三是牡丹周围不允许杂草丛生;最后是牡丹花的叶子不能“叶落归根”。

不浇水是因为牡丹是肉质根,浇水大了容易腐烂,所以主要靠雨水。不施肥是因为人们认为牡丹贵为花王,有机肥肮脏不堪,施了有损花王身份。不许“叶落归根”则是为了让牡丹保持一枝独秀的风姿。一直以来,这些沿袭已久的方法成了种植户们约定俗成的行规,谁也没想这其中有什么不对,直到赵效庆将这个习俗打破。

赵效庆祖上世代以种植牡丹为业,到他这一辈已是第七代传人。20世纪60年代,赵效庆初中毕业后就在牡丹园里学习种植技术,由于勤奋好学,他第二年就当上了所在公社的牡丹种植技术队队长。那时候的牡丹还属于国家濒危保护植物,赵效庆和同伴们的主要任务是保种,可是种着种着,问题就出现了,牡丹不仅生长缓慢,而且越来越小,土地也变得板结干硬,显示出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

好琢磨事的赵效庆整天寻思种植牡丹的老套路是不是需要改进。牡丹虽然耐旱,但是不浇水花朵小、生长慢,花色也不鲜艳,加之不用有机肥,连落叶也被捡得干干净净,土地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少,土壤板结,肥力降低,牡丹自然也就缺乏生长后劲,抗病害能力较弱。

赵效庆在自家的两亩牡丹园里做起了对比试验,一部分施用属于圈肥的土渣肥,一部分则施用化肥,还有一部分施用豆饼香油渣这些传统肥料。

经过几年的对比试验,赵效庆发现施用鸡粪猪粪等有机粪肥的牡丹花长势最好,而且花色鲜艳,花朵也大。这个结果让赵效庆喜出望外,更加坚定了他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的决心。接下来,他又在牡丹花不同的生长时期浇水,然后将数据一一记录下来,结果印证了他的预测,只要把握好时机,给牡丹少量浇水有助于生长。按照新的种植方法,赵效庆家种植的牡丹长势喜人,植株漂亮高大,花朵雍容华贵。

赵效庆与妻子租了50亩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牡丹。

1989年,一位日本客商找到赵效庆,订购了1万株牡丹苗,每株出价8美元。赵效庆高兴之余,也发现了问题。国内牡丹买卖一般是有了订单才挖出来,而且出关时不准携带泥土沙石以及其他杂草的根,主要是为了防止线虫寄生。接下来还要进行浸洗或者熏蒸消毒,保湿保鲜,挂牌包装。保鲜必须使用水苔,赵效庆好不容易在广东省找到了水苔。经过种种波折,牡丹出口的各项工作总算如期完成,他的这个大手笔轰动了整个菏泽牡丹种植界。

异想天开:从牡丹籽中提取食用油

赵效庆趁势而上,他种植的菏泽牡丹不仅出口到亚洲部分国家,还接到了美洲、欧洲国家的订单。

随着竞争的激烈,菏泽牡丹出口出现了多头对外的现象,结果是外商偷着乐,种植户叫苦不迭,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牡丹苗的价格逐渐走低,每株从最高的32美元一路跌到5美元甚至3美元。外商对苗木的规格要求更高了,如果差距太大,就压低价格,而当时花农各自种植的牡丹苗往往参差不齐。

2004年,一场持续1个多月的大雨,使菏泽地区的牡丹苗数量急剧减少,以往的无性繁殖难以应对,赵效庆只好采取播种的方式繁殖,结果发现,同一批种子出来的牡丹苗大小整齐划一,这个发现解决了一直困扰赵效庆的难题,让他找到了解决牡丹苗大小不一的办法。

此后,赵效庆的牡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他开始琢磨着开辟新的牡丹创收途径。

他曾经研究试验过以几种牡丹为主要原材料的食品,却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一个偶然事件让他茅塞顿开。那天,他路过一家牡丹园,一位花农一边打理牡丹,一边念叨:“这牡丹的籽一点用处也没有,白长了这么多。”

闻听此言,赵效庆心里不由得为之一动,牡丹籽色黑、皮硬、味苦,籽里有油人们早就知道,不过从来没有人在意,因为花农繁育牡丹多采用无性繁殖,很少用到牡丹籽。赵效庆心想,如果能够从牡丹籽里提取植物油,不就为牡丹深加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创造更高的效益吗?

一波三折,牡丹籽油1千克卖上千元

在周围人的不解与怀疑中,赵效庆开始了研制牡丹籽油的试验。菏泽种植的凤丹、紫斑等牡丹品种,是20世纪70年代从甘肃引进的,这两种牡丹花花型并不起眼,但是结籽多,生长快,比如凤丹牡丹,亩产籽最高可达990千克。

赵效庆算了一笔账,如果对凤丹牡丹细心管理,亩产400至500千克花籽应该不成问题。而1亩黄豆的产量也就是150千克,在出油率相同的情况下,牡丹籽的产油率是大豆的2倍,1亩牡丹等于3亩大豆。除此之外,对牡丹花蕊加以利用,再加上生产牡丹茶和其他保健食品,1亩牡丹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大豆和其他经济作物。另外,牡丹很少发生病虫害,不用打药,也不用施化肥,投入少,管理简单。

为了验证牡丹籽油能否食用,2003年,赵效庆成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家林业局的常客。那时他在北京昌平已经有了1个牡丹种植基地,他每天总是赶第一班公交车几经辗转赶到市区的科研单位,中午在街上吃碗烩面,等到下午两点钟上班后,再把自己要做的试验告诉人家,等试验有了结果回到昌平,往往已经是深夜时分。就这样,日复一日,赵效庆并不觉得辛苦。

科研单位的的分析报告让赵效庆兴奋不已,牡丹籽含油率在20%左右,油的成分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达92%以上,很多指标比号称最高档的食用油橄榄油还要高。拿着检验报告,赵效庆马上利用土榨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1亩牡丹籽能榨油75千克,远远超过了1亩黄豆榨出油25千克。除此之外,牡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不用像大豆一样年年播种,除了前三年没有产量,此后的三五十年里产量一直会很稳定。

2006年,赵效庆在清华大学的帮助下进行了牡丹籽榨油的工艺研究,历经两年时间,专门用于牡丹籽榨油的机器研制成功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牡丹籽经过精炼、脱臭、脱酸、过滤、水蒸,就能生产出优质的食用油了。

2008年,赵效庆却遇到了新的问题,生产加工人类从未食用过的食品,需要向国家卫生部新资源办公室申报新资源食品,还需要提供权威部门出具的无毒报告、营养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材料。

赵效庆找到了山东省营养协会,对方告诉他,申报新资源不仅耗时长,而且花费大,仅是实验费用就需要一两百万元。赵效庆没有气馁,经过有关部门两年多的实验,他一共花费了100多万元,总算使牡丹籽油通过了新资源食品验证。

2011年1月24日,国家卫生部的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拟批准牡丹籽油等新资源食品意见的函,这意味着牡丹籽油将要正式成为我国食用油大军中的一员。

自从赵效庆研究出牡丹籽油后,先后有河北沧州、河南洛阳的厂商找上门来,想合作开发这一新资源。国家林业局也曾经打算把牡丹籽油项目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计划。但是赵效庆放弃了上述各家提出的优厚条件,决定把牡丹油加工项目落户在家乡菏泽。

如果满负荷运转,赵效庆研制出的机器一天能生产1吨牡丹籽油,按照试销价格1千元1千克计算,1亩牡丹籽榨成植物油后净赚32万,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但是赵效庆却在为原料不足而发愁,现在他手里有300吨牡丹籽,这是用两年的时间以20元1千克的价格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可以说,全国牡丹籽两年的产量全在这里了。如果正常生产,这些原料1个月的时间就会消耗掉,显然如此少的原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另外,1千克牡丹籽油的原料成本达140元钱,如此高的成本开支,根本没法打进食用油市场,必须形成规模,降低成本。

赵效庆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有10万亩油料牡丹,一年就能生产7000吨牡丹籽油,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榨油厂;如果有200万亩油料牡丹,就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产业链;如果有2000万亩油料牡丹,全国人都能吃上牡丹籽油。要想把牡丹籽油做成一个产业,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

虽然现实离美好的期盼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赵效庆坚信,自己一定会将牡丹籽油这个项目做大做强。